位于东平县东平街道的稻屯洼湿地,与“八百里水泊”——东平湖水系相连,演绎千年文化的“大宋不夜城”如璀璨明珠镶嵌其间,大清河玉带一般相伴而行。湿地总面积3.7万亩,常年水面2万亩,周围共有15个村庄。2005年5月被国家建设部批准为“国家城市湿地公园”。
(资料图片)
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,由于过度开发,水质遭到污染,湿地失去了往日的活力。加之一些村干部违法乱纪,越级访群体访问题突出,湿地管理一度缺失,生态环境出现日益恶化的被动局面。
近年来,东平县积极融入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,大力整治湿地生态环境。如今的湿地,鱼虾肥美,水草丰富,数百只白鹭在此栖息繁衍,成为当地一道靓丽的风景。环境变好了,如何让村风民风变好?东平县纪委监委指导东平街道深入史楼、塘坊、刘庄、海子、稻屯等湿地村挖掘廉洁元素,提炼廉洁思想,打造“好湿地、好莲花、好事廉廉”清廉村居圈及“留廉忘返”清廉村居示范点。人们在感受湿地优美生态环境的同时,清廉之风徐徐而来,澄澈心灵。
仲夏时节,江北水乡史楼村如一朵盛开的荷花,四面湖水荡漾,接天莲叶簇拥。正对村口的是家风展览馆,馆内历代名人家风故事、家规家训、格言警句以及革命先烈的廉洁事迹涤荡人心。通向湖心岛的家训文化长廊,如长龙卧波,每户的家训悬挂两侧,村民漫步其间,时时品评,时时警醒。湖心岛上的廉吏故事广场,一幅幅展板图文并茂,讲述了东平历代勤官廉吏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,村民散步之余,于润物无声中接受教育……尊老爱幼、守望相助、勤俭持家等传统家庭美德已融入群众生活。
塘坊村过去是一个小渔村,村民带着鱼鹰在东平湖捕鱼,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,既艰苦又危险。在世世代代的奋斗中,形成了“拼搏实干、团结协作、遵规守矩、甘于奉献”的品格。随着东平湖生态保护的实施,塘坊村不再以捕鱼为生,但这种品格却保留下来,浸润到了村民的文化传承和村风民俗中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“鱼鹰文化”。
进入新时代,塘坊村将廉洁文化与“鱼鹰文化”相融合,建设“鱼鹰文化”一条街,设置清廉故事广场,打造家训文化长廊,开展“美丽庭院”“好媳妇、好婆婆”以及“优秀家风”等评选活动。动静结合,增强了廉洁文化教育、约束和感化功能。
火车跑得快,全靠车头带。如何确保火车头跑得快不出轨?鱼鹰团结协作捕鱼的方式给我们以启示。东平县纪委监委在打通监督“最后一米”上精准发力——设置村级清廉联席站,探索开展村级纪检委员和村务监督委员在一个管(社)区内跨村联合监督的方式,破解“熟人圈子”,增强监督合力。发现问题,纪检监察干部如鱼鹰入水一击即中,形成震慑,筑牢干部的廉洁红线。
塘坊村群众“知廉”、干部“守廉”、氛围“清廉”的良好村风恰似春风拂面来。群众心里亮堂了,干群关系也顺了,村干部铆足劲发展经济,借助“大宋不夜城”旅游热点,建设了高端“塘坊民宿”,形成集餐饮、住宿、娱乐、团建于一体的民宿旅游区,年收入近四十万元。
漫步塘坊,小桥流水人家,河畔垂柳依依,小孩子在河边嬉戏,老人们闲坐说鱼鹰……一幅乡风清朗向上的美景展示着塘坊村的魅力。
刘庄村栽植石榴历史悠久,户内户外,满眼都是石榴树,五月榴花照眼明,红红火火,催人奋进。村内村外水资源丰富,坑塘沟渠长满了莲藕,映日荷花别样红。
历史文化是源,村庄发展为流,源远方能流长。刘庄村优秀传统文化深厚、红色文化富集。守望相助、仁义礼让的“一杆七巷”,对刘庄的村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,也给后人树立了一座道德典范的丰碑。诚实守信、办事公道的“一杆公平秤”,让村“两委”深知“群众心中有杆秤”,在评定贫困户、上报低保户、划分宅基地、调整土地等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上,始终坚持公平公正公开,赢得群众的信任。英雄烈士、抗美援朝战士的英勇事迹和大无畏的精神激励后人,红色基因赓续流传……
如何让清廉村居建设做到“软硬兼顾”、走深走实?今年初,东平县纪委监委在东平街道刘庄村开展了“围炉话家风”活动,党员干部带头讲、群众主动讲,激发群众参与热情,廉洁文化“活”起来、“动”起来。
东平县清廉村居建设聚焦湿地特色资源,将廉洁文化与水美乡村相互融合,打造“好事廉廉”“留廉忘返”等廉洁文化品牌,串点成线、连片成景,形成廉洁文化与乡村美景相互交融的清廉村居建设路径。(大众报业•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曹儒峰 报道)